房地产市场将于3月见底?!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去年,众多大佬预测市场回暖是在2022年6月。
近日,中信证券认为:“房地产市场销售或将在2022年3月见底,而且开发商投资信心有望在2季度逐步恢复。”
且不说3月能否真的见底,但可以肯定的是,楼市见底,是所有地产人的呼声和内心呐喊。
不仅仅是地产商,整个“被虐”的地产上下游、金融机构、供应商、材料商都在指望“龙抬头”。毕竟,开发商是整个泛地产链的龙头,龙头趴下了,整个大地产自然全盘“萎靡不振”。
的确,自2021年7月开启的连续8个月的“销售冰冻、融资冰冻”的痛苦、无奈与无助,让大多房企特别三高民营房企“生不如死”。
过去中国“最有钱”的行业,瞬间变成“最缺钱”行当。
此刻,房地产呼唤春天,并非一般的春天,而是“救命”的春天!
Part1 楼市3底
过去3个月,销售依旧低迷可怜,但楼市舆论和媒体敏感标题已经变为“见底、回暖、春天”3个关键词!
楼市,到底何时回暖?
要看三个底。即“政策底、预期底、市场底”,这三个底是楼市转向的三个转折点。
一旦突破,楼市势必迎来回暖!
但目前看,整体三个底的格局是——“政策底早现、预期底仍在观望、市场底望眼欲穿。”具体而言
其一、政策底早在2021年底就已经多次显现、多点松绑,政策底显现N个月后,但市场底迟迟不到来。彼时有人形容“只见雷霆,不见雨露”、又或者“口惠而实不至”。
其二,整个市场从2021年7月急速冷冻到如今2022年刚结束的2月,连续8个月低迷寒冷。最近2个月依旧冷清。你看2022年1月百强房企4成降幅超40%,2月住宅延续1月颓势,返乡置业落空,百强销售同比下跌47%,环比下跌24%。
这其中,2月销售跌幅较大的是11-20名房企,业绩几近腰斩,跌幅达48%,而11到20名的大多企业,也恰恰是过去几年猛冲规模的选手。
其三、市场低迷源头在于政策底虽现,但预期底“未现”。
在购房者看来,这2年政策与以往几十年的楼市调控有原则性不同,即这次是房企七寸的调控,卡住了“销售资金、融资资金”两大开发商的资金咽喉,可谓“致命型”的调控,而且是“销、融双杀”(销售预售严控,融资直接卡脖子,外加金融机构“雨中收伞”),这就让基本面还不错的世茂、正荣、龙光等也资金爆雷……百强30强千亿大型品牌房企都频频爆雷,交房维权,购房者当下的选择自然观望为主。且不说购买力不足,就是持币也在观望,买涨不买跌!
比如贝壳研究院的调研就发现:当下市场低迷的原因。
其一,“预期市场下行暂时观望”、“调控政策影响购房资格和预算”是制约消费者购房的主要因素;
其二,不同市场影响因素有所不同,比如制约三四线、二线城市消费者的首要因素是预期,而制约一线城市的首要因素则是调控。
Part2 3月之变
2021年应该是最严调控年了,2022年大概率会比2021年温和。
而刚来到的3月,就是见证22年楼市政策的一个“风向标”,理由有四:
其一,历来“两会”在3月初,此刻算是楼市定调,地方一系列政策就开干了;其二、房地产“金三银四”的市场传统,其三、3月如今也是地方政府首批集中供地开始月,此刻市场回暖,才能让房企增加点信心进场拿地,否则单靠国企托地也不是个事,毕竟单纯国企整体的“量”也不够啊。其四,3月各地方政府的GDP增长目标也都明确了,一年之计在于春,地方利好政策也打鸡血了。
所以,综合来看,一年之计在于春,楼市一年之春在“3月”!
反过来,3月楼市如果还不回暖,可能2022年全年会受波折,尤其是经过自2021年7月开启的连续8个月销售速冻后,新一年的3月就愈发值得期待。
值得补充的,3月“两会”的确是个关键时刻,每年几乎都是中国楼市年度风向标。历史上看,“两会”之后市场上涨概率较高,比如在“稳增长”的2015年、2019年,市场涨幅都很厉害。
2022年3月的“政策面”,总结就是5个字:“加强版暖风”。
其一,中央层面,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态:“房地产泡沫化、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,一批高风险企业和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。同时,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,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,对金融业来说是个好事,但是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,对经济影响得太大,还是要平稳的转换。”
要平稳,不要太剧烈,言下之意即官方一方面认为调控成效显著,这是结果,另一方面希望更平稳、回调,这是方式方法。
今天,在当下监管判定泡沫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,以及22年初疫情依旧反复爆发、叠加经济稳增长、地产三稳的诉求,预计房企融资环境将在两会之后迎来持续改善。
其二,2022年两会楼市政策,有2点值得关注。
一则看提了什么特别的。即2021年没有提因城施策,但2022年则是特别强调“因城施策”4字,即要给予地方更多灵活性。
二则看没有提什么。即22年两会没有提房产税,不提也是“信号”,要知道过去21年房产税可是被反复提及,反复强调,比如要加快推进房地产税试点,因此很多人都认为2022年是落地年。
但此刻两会没有提及,一个理由是如今22年楼市与21年早已今非昔比,尤其连续8个月冰冻后,如果在两会再强调房产税,那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其三、“因城施策”被中央反复提及以及郑州3月1日“郑州19条”实质性救市的新政没有遭遇“一日游”被上方默许后,让郑州乃至全国看到一片“曙光”!
此刻,大多地产人认为:3月之后预计会有更多二线城市进入“类郑州的救市节奏”!
郑州,成功开了一个“好头”!
甚至被认为是22年中国楼市松绑的风向标。
这背后笔者有3点提醒。
排名前列,郑州楼市,的确是地产2021年最惨城市之一。他救市,有资格先行一步。即特大暴雨洪水,叠加郑州三轮疫情爆发,加上郑州新房库存周期高达31个月,所以,郑州楼市调控松绑,有城市差异,也迫在眉睫!
第二,以前地方政府松绑救市很多,统计下来有30多个城市,但值得一提的是,大多都是以三、四线城市为主。但常识上,三四线因为自身地产需求匮乏和不足,所以救市很难造成大爆发,是符合三稳的。
反倒真正需要松绑的是卡得太紧的一、二线。
果不其然,郑州之后,3月这9天,来自苏州、厦门、广州等三个“一二线”开始在一系列政策松绑。
3月1日, 厦门市住管局发文厦门岛内外新房项目摇号销售作出“松绑”
3月6日,苏州允许受疫情影响企业提前申请预售证。
3月7日,传言作为一线城市广州排名前列限购区松绑,即外地户口在广州花都买房,不再需要5年社保,只要有花都劳动合同就可以了
未来各地在因城施策中央方针下,预计后续加入放松队列的二线城市数量还会增加。
所以,看中央和地方,我们可以发现,22年中国楼市整体政策打得是一个组合牌。
即中央的“严+稳”2个字加上地方政府的1个“活”字,这3个字的组合,最终保持了中国楼市整体与局部的调控刚性和灵活性的结合。
而此刻22年3月前后的“地方政策陆续松绑”,一则是中央因城施策导向的一一落地,但这也表明未来很难全国全面全部松绑,否则就不是因城施策;二则地方松绑考虑到大多三四线自身基本面的匮乏、库存过高,所以救市带来的扭转效有,但效果有限。
未来因城施策、楼市回暖核心,还是看普通二线城市、重点三线松绑的强度和力度。
但无论如何,更多城市楼市松绑,是对楼市连续8个月低迷的一次松绑回调,而另一方面也必须清醒认识到——在中央“稳和严”大基调和“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”三稳原则下,即使房地产销售将在3月见底,但见底未来成交量反弹上涨的强度、力度也不会太大。
通俗的说就是:“21年用力太猛,22年松松而已,但切忌以为适度松松,就是21年大基调会动摇,所以谈大回暖尚早,房企会适度好受些。”
为何这样说?我们继续聊。
Part3 资金之痛
当下房企较大的问题不是战略问题,也不是发展问题,而是安全问题。
资金问题就是战略问题。
在资金缺乏的危机时刻,过去流行的“长期主义”举措都面临收缩、暂停,企业大而强变成小而美的收缩精炼。
而此刻,一些基本面不错的民营房企却面临资金困局,即最能救命的“开源”资金依旧输入不足、微薄,房企只是靠“节流”勉强续命,但一旦一笔笔债务到期降临,企业只有“力争展期,用时间换空间”,而金融机构此刻往往雨天收伞,供应商自保也要求开发商一手交钱方能一手交货……此阶段房企看不到希望,唯有期待更快更高和适度的“救市”。
不客气的说,当下房企各种组织收缩、节约开支、各种裁员、处理资产等,看似热闹,其实更多只是一种无奈自救和态度,但从效果来说,自救效果有限,靠节流只是一种被动活下去的内部举措,而主动活下去的关键还是靠外部的融资端、销售端的政策春光!
而此刻3月的政策救市信号,就好比危难房企眼中的“一道光”!
同样,3、4月新的一年集中供地,房企投资端会出手吗?
这个答案其实已不在投资端,而核心看3月“融资端与销售端”的政策之变、预期之变。目前来看即使局部城市松绑,大多民营房企参与有限,所以,国企央企托市是关键。但站在卖地方而言,问题是国企央企托地的“量”还是不够,单纯国企央企的量,是支撑不了地方政府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诉求……而改变这一困局还是看较新3月楼市未来的“信心,预期和地方政策救市的力度。”
值得补刀的是,即使3月之后市场适度回暖,但房企资金回笼依旧压力巨大。
理由是预售监管制度在3月乃至全年,预计会继续从严!
3月1日的郑州救市系列政策就能看出态度。即郑州强力救市,多举措救市,依旧补刀一句 “严格预售监管”,这就间接表明预售资金监管在2022年依旧是中央乃至地方政府严防死守的一条红线。
所以,即使市场适度回暖,但开发商在预售资金严格监管的大基调下,可动用的销售增长的回笼资金依旧不容乐观。
但不容乐观的另一面,房企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债券和非标融资较多的三高房企,显然,依旧鸭梨山大。
融资端,3月初也传来好消息。
优秀民营房企代表碧桂园、美的置业获得招商银行60亿元、150亿元并购融资额度。这个意义有2点,其一此前获得并购融资额度的都是央企,比如华润置地、大悦城、五矿地产,此次首次扩充到优质民企,其二,这是对民营房企融资改善是一个积极信号,但显然信用危机时代,融资兑现依旧只是针对少数优质民企。
结论就是,3月之后融资或许会适度放松,但融资分化的格局将依旧很无奈,也很现实!
小结
3月的中国,春暖花开,春天来了;
同样,3月的中国楼市,因为中高能级城市频频救市的春光,开始让房企“春”心荡漾。
房地产呼唤春天,早已望眼欲穿!
但另一方面,22上半年巨量债务的频频到期与即使有限回暖的外部资金输入不足,依旧是房企活下去的“较大矛盾”。
无论如何,先活下去。
毕竟房地产长期始终是一个大行业,小而美,有特色,未来也可以活得好!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