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双版纳印象—傣锦,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。

鸿曦地产 2019-05-20 17:17:59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织锦是傣族传统的手工业之一,是傣族先民原始劳动的产物,也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,通过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设计创造出来的。纹样灵感源于自然万物及版纳生活,多是单色面,用纬线起花,对花纹的编织非常严谨。 织造时傣族妇女用一根根细绳系在“纹板”上,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

织锦是傣族传统的手工业之一,是傣族先民原始劳动的产物,也是傣族造型艺术最早期的表达方式之一,通过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设计创造出来的。纹样灵感源于自然万物及版纳生活,多是单色面,用纬线起花,对花纹的编织非常严谨。

织造时傣族妇女用一根根细绳系在“纹板”上,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,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。

在旧时,由于傣锦质地考究,色泽鲜艳,最显豪华富贵,因此傣锦只为上层阶级服务。现如今,傣锦已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。

傣锦以丝、毛、麻、棉和金丝为原料,在传统的坐式织机上织成。织锦是每一位傣族女性必备的技能,当地人常说,当少女待嫁时,婆家对新媳的评判不是外貌家世,而是其织锦技能,不会织锦的“卜少”(傣语:少女)是嫁不出去的。

相传织锦的“锦”,是从美景的“景”借用而来,其意一目了然,是用自然景色丰富多变的美来形容织锦五彩缤纷的美,柔美的傣家姑娘穿着傣锦制成的衣物,便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。

平整的织布上虽厚厚地织一层花样,但摸起来柔软,甚至翻到背面图案还是一样整齐。那些古老的图案几乎经久未变,总是几种基本线条的组合和代表傣族的动植物图案,颜色也都是传统而稳重的,呈现出稚拙和淳朴。

傣锦又叫“佛幡”,傣语称“幌”,是傣族人民在朝拜佛祖、祭奉佛祖时、赕佛后敬献给佛寺的一种祭祀用品。每逢立春日,以小纸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,庆祝早春来临。可见,自始以来“幡”便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。因此在傣族地区佛幡被虔诚的傣家人赋予一定的“神性”与“灵性”,故而在今天又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。

织锦是一种艰辛的劳动,设计好的图案常常需要用成百上千的横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,倘若其中一根横绳排错,就会使整幅织锦图案错乱。

傣锦的设计、纺织过程渗透着傣族妇女的智慧与辛劳。同时,这种古老的工艺技术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方法的活资料。

充分利用点、线、面多变手法使图案具有韵律节奏美。傣锦的色彩多以红黑、红金、棕黑、红绿、黄蓝等色相配合,具有南国傣乡特有的热烈淳厚的艺术格调。

过去在傣族村寨,人们称赞一个傣族姑娘最美的语言是:“你是全寨心灵手巧的织女,你织的布比芭蕉叶还柔软,织的花朵蜜蜂也会飞来做窝”。

如今你若走进凤尾竹掩映的傣家村寨,仍能听到繁盛的机杼声,傣家妇女织就的傣锦并不为迎合市场利益,或许只是在为待嫁女儿织就新装,为年迈父母织就厚衣,为节庆织成盛装,为奘房供养织成佛幡。她们一心只求佑家人平安喜乐,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密密的经纬线之间交织着傣家妇女深切的爱,也交织着五彩的版纳生活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